技术文章

Technical articles

当前位置:首页技术文章技术前沿:光子调拔——光通信波分复用器件

技术前沿:光子调拔——光通信波分复用器件

更新时间:2025-08-22点击次数:76

技术原理

波分复用(WDM)

核心机理:          
通过不同波长光载波在单根光纤中并行传输,提升容量。主要分为:

粗波分复用(CWDM):波长间隔20nm(1270~1610nm),适用于城域网接入层,成本低但信道数少(≤18波)。

密集波分复用(DWDM):波长间隔0.4~1.6nm(C/L波段),支持160波以上,用于骨干网扩容。

关键器件原理

阵列波导光栅(AWG):基于多径干涉与罗兰圆聚焦原理,通过等差阵列波导长度差(ΔL)实现相位差分离波长,满足  的干涉条件。

薄膜滤波器(TFF):多层介质膜选择性反射/透射特定波长,但插损高(~4.5dB)、温漂大(0.05nm/℃)。

时分复用(OTDM)

原理:将低速电信号调制成超短光脉冲,经不同时延合并为高速信号。关键技术包括:

超短脉冲光源:锁模光纤激光器(脉宽<3ps)或DFB激光器+电吸收调制器(EAM)组合。

全光解复用:基于非线性光学环镜(NOLM)或电光调制器实现纳秒级开关。

模分复用(MDM)

少模光纤传输:利用光纤中正交模式(如LP01、LP11)独立传输数据。

模式耦合器:通过非对称波导设计实现模式转换,耦合损耗需<1.5dB。

关键技术挑战:模式串扰抑制与接收端模式解耦。

正交频分复用(OFDM)

光域适配:将电域OFDM映射至光载波,提升频谱效率40%。

调制方式:采用IQ调制器生成M阶QAM信号,结合DSP补偿光纤色散。

产品分类与技术指标

按复用类型分类

技术前沿:光子调拔——光通信波分复用器件

按集成方式分类

分立式:TFF+环形器组合,成本低但体积大(如传统CWDM模块)。

平面波导集成

硅基AWG:220nm SOI晶圆刻蚀,干法刻蚀侧壁陡直度>88°。

聚合物EDG:纳米压印工艺提升衍射效率至85%。

混合集成:AWG与DFB激光器共封,减少光纤跳线损耗(如索尔思光引擎)。

前沿技术突破

硅光子集成

高密度波导:氮化硅(SiN)微环谐振腔(MRR)Q值>1×10,调谐效率0.15nm/mW,支持1.6T CPO光引擎。

3D堆叠:TSV垂直互连实现光引擎与交换芯片(ASIC)间距≤10μm,功耗降至5pJ/bit。

新材料应用

铌酸锂薄膜(LNOI):电光系数是硅的30倍,调制带宽>100GHz,突破硅基带宽瓶颈。

碳化硅衬底:热导率490W/mK(石英4倍),用于AWG抑制热透镜效应。

智能调控技术

AI辅助波长调谐:深度学习算法实时补偿硅光AWG温漂,波长稳定性达±0.001nm。

量子点激光器集成:可调谐范围>40nm,替代外部激光器解决CPO光源耦合难题。

CPO共封装架构

光电协同设计

可插拔CPO:英伟达方案实现光引擎与ASIC电气直连,能效2.1pJ/bit。

全集成CPO:博通3.2T方案采用硅光+TSV,液冷散热成本降40%。

光纤复用技术演进路径与产业需求

随着单波100G向400G/800G演进,复用技术成为突破香农极限的核心手段,各方案产业化成熟度如下:

技术前沿:光子调拔——光通信波分复用器件

制造建议:WDM/PDM组合方案仍是当前产线主力(占比80%),工厂需重点布局AWG晶圆加工与偏振分束器(PBS)镀膜工艺。

传统波分复用器件缺陷与替代必要性

四类传统器件技术瓶颈

薄膜滤波器(TFF)

体积≥20×20×5mm³,无法集成硅光引擎

多层镀膜良率仅65%(膜厚误差>±0.5nm导致插损+1dB)

技术前沿:光子调拔——光通信波分复用器件

其中Z-BLOCK(也称为Z-Block合光器件)是光通信领域中的一种关键无源器件,主要用于波分复用(WDM)系统中的光信号合成与分离。其核心功能是实现多波长光信号的合波/分波操作,尤其适用于数据中心、高速光模块等场景。

Z-BLOCK技术原理与工作机理

技术前沿:光子调拔——光通信波分复用器件

基于薄膜滤波片的分光原理

Z-BLOCK由多层介质薄膜滤波片(TFF)堆叠构成,每层滤光片针对特定波长设计。

当复合光信号入射时,不同波长的光在滤光片界面发生选择性透射或反射:

透射:目标波长穿过当前滤光片进入对应通道;

反射:非目标波长反射至下一层滤光片继续分离。

技术前沿:光子调拔——光通信波分复用器件

例如,在800G光模块中,需分离8个波长(如Lan-WDM波段),Z-BLOCK需集成8组薄膜滤光片,每层精确控制波长间隔(通常±0.8nm)。

光路转折设计

为适配紧凑封装(如QSFP28),Z-BLOCK内置转折棱镜(Reflective Prism),将水平入射光转折90°垂直输出,避免与相邻光学元件(如磁光隔离器)的空间冲突。

棱镜表面镀高反射膜(如金或铝),反射率>99.5%,减少插入损耗。

核心结构特点

Z-BLOCK通常为长方体玻璃块结构,包含以下关键组件:

滤光片堆栈

采用离子束溅射工艺沉积数十层TaO/SiO介质膜,膜厚精度达±0.1nm,确保窄带滤波特性(带宽≤0.8nm)。

自准直光路

输入端集成准直透镜系统,将光纤输入的发散光转换为平行光,减少因光束发散导致的串扰。

基板集成封装

所有光学元件(Z-BLOCK、棱镜、透镜)通过无源耦合工艺固定在单一玻璃基板上,提升机械稳定性,抗振动性能优于分立式AWG芯片。

性能优势与局限性

优势

技术前沿:光子调拔——光通信波分复用器件

局限性

体积较大:每增加一个通道需叠加滤光片,导致器件长度线性增长(8通道Z-BLOCK长约15mm),限制超紧凑模块设计。

插损累积:多级反射引入额外损耗(8通道典型插损~4.5 dB),高于AWG方案(~2.8 dB)。

产业应用与演进

当前主流场景

数据中心光模块:100G/400G FR4/FR8模块中,Z-BLOCK因低温漂特性占据70%份额(2025年预测降至30%,被AWG替代)。

5G前传网络:CWDM粗波分系统(通道间隔20nm)中成本优势显著,单器件价格<$10。

技术演进方向

混合集成:与硅光芯片耦合(如索尔思方案),将Z-BLOCK作为“光学引擎”嵌入COB封装,减少光纤跳线损耗。

材料革新:采用碳化硅(SiC)衬底替代玻璃,热导率提升4倍(490 W/mK),降低高功率下的热透镜效应。

不可替代的精密光学组件

Z-BLOCK凭借低串扰、高温度稳定性的核心优势,仍在特定场景(如高温工业环境、高功率激光系统)保持竞争力。但其未来将受AWG技术挤压,需通过三维光路折叠(如波导集成棱镜)和超表面滤光片(Metasurface TFF)实现小型化突破。

光纤光栅(FBG)

信道数≤16(紫外写入精度受限)

温度敏感性0.01nm/℃,需TEC控温增加功耗

 

 

 

 

体光栅(VBG)

手动对准工时>30分钟/件,人力成本占比40%

衍射效率衰减速率>5%/年(胶合层老化)

自由空间型

装配公差要求±0.5μm(超出常规贴片机精度)

平面波导集成化替代路径

核心优势

晶圆级制造(单次流片≥500芯片)

单片集成度提升(AWG+调制器+探测器)

成本下降规律:每代工艺节点(如130nm→90nm)

阵列波导光栅(AWG) —— DWDM主力方案

AWG的核心原理与结构

工作机理

多波长分波/合波
AWG基于
光的多径干涉与罗兰圆聚焦原理实现波长路由。输入复合光信号经输入星形耦合器(平板波导)分散至阵列波导,阵列波导长度呈等差级数(长度差ΔL),导致不同波长光波产生相位差。

技术前沿:光子调拔——光通信波分复用器件

在输出星形耦合器中,相位差引发干涉聚焦,不同波长被分离至特定输出波导。

技术前沿:光子调拔——光通信波分复用器件

数学关系:焦点位置满足 (为波导有效折射率,为衍射级数),波长间隔由ΔL和罗兰圆半径决定。

技术前沿:光子调拔——光通信波分复用器件

核心结构组件

技术前沿:光子调拔——光通信波分复用器件

AWG vs. 传统方案(Z-Block)的性能对比

技术前沿:光子调拔——光通信波分复用器件

AWG设计的核心挑战与优化路径

技术瓶颈

串扰控制:信道间隔缩小至200GHz时串扰达-10 dB(400GHz时为-20 dB)

解决方案

奇偶波长分离:梳状滤波器(MZI+MMI)将波长分组,降低串扰。

级联结构:一级高分辨率AWG + 二级低分辨率AWG,拓展自由光谱范围(FSR)。

偏振敏感性:硅基AWG因高Δn产生偏振依赖

优化方案

阵列波导嵌入半波片补偿。

聚合物材料降低双折射。

工艺与可靠性

耦合失效风险:AWG与PCB粘接后温循(-40~85℃)易开裂

设计规范

 

 

 

 

PCB覆铜区网孔直径需为0.1~0.15mm(φ0.5mm致AWG破裂)

剪切力>5kg(满足MIL-STD-883标准)

产业应用场景与演进方向

数据中心光模块

400G/800G FR4/FR8模块:AWG替代Z-Block(2025年渗透率70%),单芯片价值1.6-3.2美元。

5G前传网络:CWDM系统(通道间隔20nm)中AWG单价<$10,成本优势显著。

前沿演进

硅光集成

混合集成:索尔思将AWG作为“光学引擎”嵌入COB封装,减少光纤跳线损耗。

CPO技术:天孚通信1.6T硅光引擎配合CPO,能效≤5pJ/bit。

超紧凑设计

微环谐振器(MRR)级联:提升分辨率并扩展FSR,但需热调谐稳定性

AWG的核心价值与未来趋势

AWG凭借高集成度、低温漂、低成本特性,正成为数据中心光模块的主流解复用方案。超融合架构(AWG+MRR+AI调优)实现单模块1.6T速率,支撑英伟达GBXXX超算集群。

量产参数

信道数:48通道(C波段±10nm)

插损:≤4dB(90nm SOI工艺)

串扰:<-30dB(波导侧壁粗糙度<2nm RMS)

工厂工艺关键点

干法刻蚀:采用HBr/O等离子体优化波导侧壁陡直度(倾角>88°)

退火工艺:1050℃氢气环境修复缺陷,降低传输损耗至0.03dB/cm

刻蚀衍射光栅(EDG) —— CWDM性价比之选

数据中心应用优势

4通道插损<1.5db(对比awg>2.5dB)

温度不敏感性(波长漂移<0.005nm/℃)

量产痛点与改进

衍射效率低(原工艺55% → 纳米压印提升至85%)

采用SiO/TaO双材料波导,降低折射率差至0.5%抑制高阶模

微环谐振腔阵列(MRR) —— 高密度集成方向

微环谐振腔是多波长对量子关联产生和输出的器件基础。光学微腔的色散决定了微腔中能否产生关联光子对, 谐振特性决定了微腔中关联光子对的产生和输出速率, 微腔的自由光谱范围决定了产生关联光子对的间隔以及个数。

技术前沿:光子调拔——光通信波分复用器件

MRR的核心优势与基础限制

MRR的一个优势是可以做成可调谐的滤波器,在微环上加上电极加热即可实现谐振波长的可调谐。通过MRR的级联也可以实现较少波长的波分复用/解复用器。

技术前沿:光子调拔——光通信波分复用器件

技术前沿:光子调拔——光通信波分复用器件

高集成度优势

紧凑结构:SOI波导芯层与包层折射率差(Δn > 40%)使微环半径可缩至 3–5 μm(对比传统材料>100 μm),实现 μm级器件尺寸,适合高密度光子集成。

高Q值特性:优化后的氮化硅(SiN)微环Q值> 1×10(半径3 μm),光子寿命延长至ns级,提升传感与滤波精度。

环境敏感性瓶颈

温度漂移:硅的热光系数(1.8×10⁻⁴ K¹)导致谐振波长漂移约 0.1 nm/℃,需主动温控。

工艺容差低

波导宽度偏差±5 nm → 谐振峰偏移>0.5 nm。

侧壁粗糙度(RMS >2 nm)→ 散射损耗增加,Q值下降30%。

结构创新:提升工艺鲁棒性与光谱性能

垂直耦合结构

设计原理:采用多层波导堆叠(如Si/SiN),通过倏逝场耦合替代水平耦合,降低对准精度要求(容差±0.5 μm → ±1.5 μm)。

验证案例:双环垂直耦合结构串扰<-40 dB,插损<1 dB,适用于多通道WDM系统。

级联拓扑优化

技术前沿:光子调拔——光通信波分复用器件

十级级联微环将FSR扩展至40 nm,3 dB带宽压缩至0.239 nm,但良率降至65%以下。

热调谐与低功耗控制方案

集成加热器

主流方案

TiN电阻加热器:调谐效率 0.15 nm/mW,响应时间~ms级。

硅掺杂PIN二极管:载流子注入调谐(速率GHz),但引入额外插损~3 dB。

突破性设计

腔体SOI热隔离:在波导下方刻蚀空气腔(深度3 μm),减少热扩散,功耗降至 2.1 mW/π相移(对比传统方案20 mW)。

ITiO栅极驱动:利用钛掺杂氧化铟的电场调谐(589 pm/V),近零静态功耗(适用于低功耗WDM系统)。

温度不敏感设计

游标效应补偿:双环级联(半径差ΔR≈0.5%)使温度漂移< 0.023 dB/K,免除TEC控温。

混合材料集成:硅波导+聚合物包层(负热光系数),实现被动温度补偿。

制造工艺关键点与良率提升

核心工艺控制

光刻精度

电子束光刻(EBL)替代DUV:环圆度误差< ±3 nm,抑制谐振峰分裂。

纳米压印(NIL):降低EDG器件成本30%,但套刻精度需<50 nm。

干法刻蚀优化

HBr/O等离子体工艺:波导侧壁陡直度>88°,粗糙度<1 nm RMS。

深度控制:硅层刻蚀深度偏差需<5%,防止耦合效率波动。

封装与可靠性

ALD密封技术:原子层沉积AlO隔绝水氧,器件失效概率< 10⁻⁶ FIT

应力匹配设计:环氧树脂封装胶热膨胀系数(CTE)需匹配硅(2.6 ppm/K),避免温循开裂。

前沿应用与发展趋势

通信与传感

1.6T CPO光引擎:MRR阵列与硅光调制器单片集成,能耗≤ 5 pJ/bit(英伟达GB200架构)。

高灵敏度生物传感

石墨烯-金复合涂层:折射率灵敏度达 730 nm/RIU,检测限2.8×10⁻⁶ RIU。

多环游标效应:前列腺抗原(PSA)检测灵敏度提升6.5倍[citation:15]。

非线性光学扩展

四波混频(FWM):高Q微环(Q>10)中泵浦光转换效率> -20 dB,用于量子光源生成。

光频梳生成:氮化硅微环在C波段产生>100条梳线,线宽<100 kHz(光计算与精密测量)。

MRR技术正向 多功能集成(滤波+调制+传感)、超低功耗(零偏置调谐)、三维堆叠 演进,但仍需突破:

工艺标准化:耦合间隙(~150 nm)与波导尺寸的晶圆级均匀性控制(CD误差<3%)。

混合集成瓶颈:硅光芯片与电子ASIC的3D互连(间距≤10 μm)热管理难题。

成本竞争力:8英寸SOI晶圆流片成本>5000美元,需转向硅基氮化硅平台降本30%。

技术突破

Q值>1×10(氮化硅材料,3μm半径环)

调谐效率:0.15nm/mW(集成TiN加热器)

产线良率提升措施

电子束光刻替代DUV:环圆度误差<±3nm(降低谐振峰分裂)

原子层沉积(ALD)封装:隔绝水氧保障长期稳定性(失效概率<10⁻⁶ FIT)

产线升级实施建议

设备改造优先级

刻蚀机:升级ICP等离子源(射频功率精度±1%)

镀膜机:引入离子束溅射(IBS)替代磁控溅射(膜厚均匀性±0.3%)

光刻机:配置纳米压印模块(NIL)降低EDG生产成本30%

材料选型指南

技术前沿:光子调拔——光通信波分复用器件

测试标准升级

波长精度:可调激光源+光学频谱分析仪(OSA)校准(参考ITU-T G.694.1)

可靠性:85℃/85%RH双85测试1000小时,插损变化≤0.2dB

光子是未来的应用重点技术

20世纪以来, 经典信息科技在信息获取、处理和传递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,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. 随着量子物理研究的深入, 量子信息技术应运而生, 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资源(如态叠加、不可克隆、不确定性和量子纠缠等)融入信息科技, 发展出包括量子精密测量、量子计算、量子通信等在内的多项技术。

这些技术有望在测量精度、信息处理能力、传输容量和信息安全等方面超越经典信息技术的极限. 在量子信息技术中, 其核心关键是量子信息载源的物理实现. 近年来, 在核磁共振、冷原子、超导线路和量子光学等系统中提出了多种量子信息载源方案。其中, 光子因其无静止质量、良好相干性、低损耗和高速传输等优势, 成为高性能量子信息载源的主要候选者。

参考文章: AIOT大数据

 

技术前沿:光子调拔——光通信波分复用器件


您好,可以免费咨询技术客服

 


筱晓(上海)光子技术有限公司

 


欢迎大家给我们留言,私信我们会详细解答,分享产品链接给您。

 

免责声明:
资讯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目的在于传递信息,提供专业服务,不代表本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对文、图等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,请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删除处理。行业资讯仅供参考,不存在竞争的经济利益。